玄奘(600一664)是中国法相宗的开山祖师。玄奘对中国佛教有多重贡献,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。隋唐时期佛教诸宗初备,呈现立宗的趋势,但是各宗学说莫衷一是甚至相互矛盾,玄奘想解决这些分歧,于是西行求法,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。玄奘带回并翻译大量经典,倡导法相唯识理论,并创立了法相宗。
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(法)的相对真实(相)而得名。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,也叫作唯识宗。唯识宗的代表观点是“万法唯识”和“转染成净”。“万法唯识”强调没有心外独立之境;“转染成净”是要不断地清除心识中的染污,转变凡夫的心识而成就佛的智慧。
玄奘之后,该宗分为两个系统,即圆测学系和窥基学系。圆测曾就学于真谛一系。他的知名弟子都是新罗人,他是新罗法相宗的始祖。窥基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,他独善因明学,信奉弥勒兜率净土,弘扬《法华经》。
法相宗远传朝鲜和日本。玄奘往生百余年后,日本僧人金刚三昧(818年前后)游学印度时看见僧寺中画有玄奘,看见中印的僧寺中都画有玄奘所着的麻履(即麻鞋)及所用的匙、箸,以彩云烘托,于是“每至斋日辄膜拜焉”(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卷三)。可见当时印度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迹一样敬重、供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