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中的忍辱是什么意思?

金刚经 / 2022-09-29

佛教中的忍辱是什么意思?

  所谓“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”,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忍辱,是对于不公和屈辱硬抗,但显然这种认识是对佛法的不了解造成的。

  佛教有六度,也称六波罗蜜,其中包含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这六个方面。一味地忍耐,绝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忍辱。

 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,“度”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,而“忍辱度”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。比如《遗教经》说:“能行忍者,乃可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,如饮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”

  在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七也另示如下:忍有两种,第一是世间忍,就是能忍饥、渴、寒、热、苦、乐;第二是出世间忍,即能忍信、戒、施、闻、智慧、正见无谬,忍佛、法、僧,忍骂詈、挝打、恶口、恶事、贪、嗔、疑等,能忍难忍,能施难施。

  弥勒菩萨忍辱偈云,“有人骂老拙,若拙只说好;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;涕唾在面上,随他自干了;我也省气力,他也少烦恼。这样波罗蜜,便是妙中宝;若知这消息,何愁不了道。”

  忍,是忍耐,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,辱,是侮辱之境。当侮辱我们的境界现前怎么办,要能忍,这样才能修行用功,不能忍,就会被境所转,不能修行用功,这才是忍辱的意义。

 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,也要为众生忍。到达无诤的程度时,就成了八风吹不动,即对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的八种现象,无一不能忍的境界。所以,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。

  对于内六情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不著,于外六尘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能不受,即称为法忍。如能遇迫害而不嗔,受供养而不喜,既无能受的我,也无使我接受的他,能达如此,则称生忍。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,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。

  忍辱,实是一种美德,不但能抑制人的嗔火,还能融化人的仇恨。能忍就能安己安人、和众共济,逆境不嗔,顺境不喜,以完成忍辱波罗密的功德。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。

分享到:
联系微信:qaw5866     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