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珠蒙尘”,是佛教用以形容我们的真如自性被“五欲六尘”所蒙蔽,使佛性不得显现的譬喻。“六尘”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所相应的六种对境,也是六识所感觉、认识的六种境界。
一、色尘
眼睛所见,包括青、黄、赤、白、云、烟、尘、雾、影、光、明、暗等显色,和长、短、方、圆、高、下、正、斜等形色。
二、声尘
耳朵所听,包括悦耳的声音,如梵呗、乐音、歌声、掌声等;逆耳的声音,如哭声、诅咒声、骂詈声、吵架声、刺耳的噪音,乃至自然界的风声、雨声、雷声等。
三、香尘
鼻子所嗅,包括旃檀香的好香、葱韭的恶香、适中的香及强烈的香等。
四、味尘
舌头所尝,包括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、辛、甘、淡等一切饮食的味道。
五、触尘
身体所触,包括坚、湿、软、硬,以及滑、涩、轻、重、冷、暖等触觉。
六、法尘
心意所思、所想,包括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。
人之所以会有烦恼,就是因为六根经常对外追逐五欲六尘的缘故,五官要吃好的、用好的、听好的、看好的,内心又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,于是自私、执着、无明便因此而生起。由于这些境界如同尘埃一样,会污染我们的真如自性,所以称为“六尘”。六尘能引生贪嗔痴等无明烦恼,使人迷妄、使善心衰灭,甚而劫持一切善法,所以又称六妄、六衰、六贼。
六尘虽然会染污我们的心,但是它必须透过六根去执取外境才能生起,所以佛陀曾经告诫弟子要“藏六如龟,防意如城”,也就是要关起六根的门户,就像乌龟把头和手脚都藏在龟壳内,如此则不怕水濑的觊觎。因此修行不是一味地杜绝外缘,而应从不攀缘外境做起,也就是不去追逐权势名位,不贪图生活享受,不过声色犬马的生活,如此六根不执取六尘,外魔自然无由入侵。因此《六祖坛经》说:“但净本心,使六识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,即般若三昧自在解脱。”
平常我们生活在五欲尘劳中,若能不随俗浮沉固然难得,如果随俗同流而能不污,则更是可贵。所以远离外境,潜居山林修行,并不是上上乘;住于闹市,而仍然能够不为外境所转,才是大乘道。古人说:“大隐隐于市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