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五种不翻是什么?

金刚经 / 2022-07-25

慈庄法师:佛教五种不翻是什么?

  佛教源于印度,却在中国大放异彩,主要得力于经典的汉译,才使得佛教在中国开花结果,璀璨耀世。

  中国的译经事业起源于东汉而兴盛于六朝和隋唐年间,由于佛经的翻译,不但成为弘法依据,同时也提供学者考证印度、中亚、南海历史的依据,尤其增加了中国文学的语汇,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。

  译经最高的原则是“信、雅、达”,也就是既要忠于原典,又要文辞优雅、经义通达。根据《高僧传》记载,历代留名译经篇的高僧有百余人,其中以鸠摩罗什、玄奘、义净、真谛四人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。鸠摩罗什译经以“达意”为原则,主张依义不依文,他的译笔流利,句偈清润,令人乐闻。玄奘则以“忠于原典”为要,并主张“五种不翻”,后世学者以玄奘为界,称玄奘大师以前所译之经典为“旧译”,玄奘以后为“新译”。

  所谓“五种不翻”,就是在五种情形之下不予意译,而保留其原音,称为五种不翻。

一、多含不翻

  例如罗汉一词,含有杀贼、不生、应供三义;薄伽梵一词,兼具自在、炽盛、端严、名称、吉祥、尊贵六义,故不可任择其一而译。

二、秘密不翻

  例如经中诸陀罗尼及咒语等,乃诸佛的秘密语,微妙深隐,不可思议,因此不以字义译之。

三、尊贵不翻

  例如般若意译为智慧,但是智慧是一种世智辨聪,是有善有恶、有利有弊、有染有漏的分别意识;而般若是至真、至善、至美,是无染无漏的真如自性,般若尊贵无比,因此不译为智慧。

四、顺古不翻

  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意指无上正等正觉,然而自东汉以来,历代译经家皆以音译之,因此为了随顺古例故不翻。

五、此方无不翻

  例如庵摩罗果产于印度等地,为我国所没有的水果,因此保留原音不翻。

  以上五种不翻的惯例,一直为后世的译经家所法式。

分享到:
联系微信:qaw5866     返回顶部